close
#晨星#旅行#書
😍😍葉石濤《台灣文學史綱》曾指出,台灣新文學的成熟期大概在一九二六~一九三七年之間。
這階段以中文寫作的作家佔大多數,第一篇小說是賴和的〈鬥鬧熱〉(一九二六),接著張我軍、楊守愚、陳虛谷、張深切等人陸續上場,他們大多出身台灣農村,透過寫實主義,反映了殖民社會問題與民眾的困境;同時以日文寫作的作家輩出,包括楊逵〈送報伕〉(1934)、呂赫若〈牛車〉(1935)、張文環〈父?顏〉(1935)、龍瑛宗〈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〉(1937)等人先後以日文作品闖入中央文壇,展現本島作家的魅力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翁鬧這個人,他在一九三四年,前往東京留學,一九三五年發表四篇小說,即:〈音樂鐘〉、〈戇伯仔〉、〈殘雪〉與〈羅漢腳〉;一九三六年,發表〈可憐的阿蕊婆〉,一九三七年,發表〈天亮前的戀愛故事〉;一九三九年,發表中篇小說《有港口的街市》之後,客死異鄉。幾年之間,展現小說創作的天份與驚人的質量。面對這位傳奇人物,劉捷說他是「幻影之人」、楊逸舟則嘆為「夭折的俊才」。長久以來,學者對他的生平事蹟,卒年死因,議論紛紛,莫衷一是,至於他的中篇小說《有港口的街市》則未見蹤影,遑論研究。
根據彰化縣社頭鄉有關翁鬧一家的戶口調查簿顯示,翁鬧為養子,生於明治四十三(1910)年二月二十一日,台中師範學校畢業,卒於昭和十五(1940)年十一月十一日。蕭蕭曾透過翁鬧小說建構文學地圖,推論翁鬧是他的同鄉——社頭鄉朝興村「翁厝」人。
昭和十四(1939)年,翁鬧三十歲,開始在《台灣新民報》連載《有港口的街市》。這是由黃得時策劃的「新銳中篇創作集」特輯之一,當時被邀約的還有王昶雄《淡水河漣漪》、陳華培《蝴蝶蘭》、呂赫若《季節圖鑑》、龍瑛宗《趙夫人戲畫》、陳垂映《?凰花》、中山千枝《水鬼》與張文環《山茶花》等,「依靠這些作品,暫時萎縮中的文學熱情再度昂揚。」(黃得時〈晚近台灣文學運動史〉)。翁鬧率先登場,從七月六日~八月二十日,共四十六回。龍瑛宗在〈一段回憶——文運再起〉指出:「翁鬧筆風向以抒情見稱,但這篇作品反而給人像是刻意走輕快節奏的造型師之感。」
對於翁鬧的死亡,黃得時曾沉重又惋惜的道出:「最富潛力的翁鬧,以本篇為最後作品而去世,這可以說是本島文壇的一大損失。」
弔詭的是,所有相關翁鬧作品的探索,大多只存《有港口的街市》書目。換句話說,這部作品沉埋了將近七十年,真是不可思議。
二○○三年,林瑞明教授指導的博士生陳淑容將影印的翁鬧《台灣新民報》連載《有港口的街市》,上蓋有日本圖書館「論題檢出用」(即「許可」)印章,交給來台就讀成大台文所的杉森藍,才打開那一扇歷史的門扉。
……
以上內容引用自"晨星網路書店"
👉線上訂購-> https://bit.ly/2KE7EBz
#書道#讀書計畫#讀書筆記#讀書帳#讀書日記#書道???#正能量語錄#正能量企鵝#閱讀筆記#閱讀心
得#閱讀日常#閱讀記錄#書寶二手書店#二手書的拍賣與交換#seabike#2020
#港口#台灣新民報#侍衛#有港口的街市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ver 的頭像
    Lover

    好物推薦 - 不只是好看,更是好用的商品推薦

    Lo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